7 月13日,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商贸学院 “普言润乡” 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,带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,走进了阿什里乡阿维滩村圣道农业有限公司的蘑菇大棚基地,用脚步丈量土地,用镜头连接市让这里的红平“鲜出了圈。 
蘑菇棚里的 “探鲜记”:解锁农产品的潜力密码 刚走进阿维滩村的蘑菇培育室,湿润的空气里便飘来菌菇特有的清香。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,饱满的红平菇顶着胭脂般的粉红色菌盖,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中舒展生长。实践团的同学们化身 “研学达人”,跟着基地负责人穿梭在棚内,仔细观察红平菇的生长状态,记录种植流程、产量规模和营养价值等。 
“咱们的红平菇品质特别好,口感鲜嫩,但一直没走出本地市场。” 基地负责人的话道出了销售困境,电商专业的罗梦薇同学立刻想到办法:“秦总您别愁,我们有两招破局,一是红平菇的粉红菌盖适合微距拍摄做主图,搭配种植故事做短视频预热;二是培育室直接当直播间,让网友看新鲜的红平菇。” 
直播间里的 “叫卖声”:让红平菇打开新销路 “家人们看过来!这就是刚从棚里摘的红平菇,颜色多鲜亮,炒菜、做汤都绝了!” 临时搭建的直播间里,实践团成员罗梦微举着新鲜采摘的红平菇,对着镜头热情推介。身后的培育室成了最真实的 “背景板”,菌菇的生长环境、饱满品相被一一呈现,网友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 “从田间到舌尖” 的新鲜。第一场直播下来点赞数竟达到 5954,商品曝光次数 1180,涨粉 16。这份成绩让同学们备受鼓舞,也让农户看到了新希望。 
青春赋能的意义:不止于销售,更是对乡村的深情告白 这场走进蘑菇棚的助农实践,远不止是一次简单的直播带货。对阿维滩村来说,大学生们带来的是打开市场的新思路,是让优质农产品 “走出去” 的底气;对实践团的同学们而言,这是一次扎根大地的成长 —— 在与泥土的接触中理解乡村的需求,在与农户的交流中懂得责任的重量。 
当青春力量遇上乡村振兴,碰撞出的不仅是直播间里的订单量,更是对 “助农” 二字的生动诠释:它是用专业知识架起的桥梁,让乡村的好产品对接广阔的大市场;是用热忱与创意点燃的希望,让更多人看见乡村的潜力与活力。 农家院里的普通话:唠嗑间搭起沟通桥 下午,推普组开启“唠嗑式”入户行动,走进村民家中。大家围坐在院子里,和村民唠起家常,问问家里种了几亩地、养了多少牛羊,聊聊孩子在外读书还是打工等在家常话语中,慢慢了解了村民的生活情况。 
聊到兴起,成员们自然地教起简单普通话词汇,像“蘑菇”“丰收”“直播” ,用重复示范、日常对话的方式,让村民跟着学。还加入了电商直播里的常用话术。大叔,您看直播时可以说“家人们,这红平菇刚摘的,新鲜得很”,亚克甫同学边说边做示范,村民笑着跟着念,从一开始的不好意思到后来主动开口练习。团队成员把生硬教学变成生活唠嗑,让村民在轻松氛围里敢说、会说普通话,为拥抱电商打开语言通道。 
这一天的实践,像一颗投入乡土的石子,激起的涟漪远未停歇。它让青春的力量扎根大地,让知识的光芒照亮乡村,更让每一个参与者懂得:乡村振兴的路上,需要更多人带着热忱而来、带着方法而行,用点滴行动让乡土焕发新生机。而这段与红平菇、与村民、与土地相遇的时光,终将成为同学们青春里最珍贵的注脚 —— 原来,最动人的成长,永远发生在脚下。 (亚克甫·艾力)
|